張籍的思鄉名句是
《秋思》這個題目可以直接譯為《秋日情思》,如果結合這首詩的具體內容,則可以譯為《秋日鄉思》。古代詩歌中,寫同類題材的作品極多,那么,為什么秋天更容易惹起人們對故土、對親人的思念呢?這大概由于秋季是一年中由熱轉冷的季節,要走向冬季,人們的生活會增添許多困難,秋季草木搖落,也會觸發游子飄零之感。所以有人把愁苦的“愁”字解釋為“離人心上秋”。張籍祖籍吳郡,移居和州,洛陽是他的客居之地,而他家境又不好,因此當秋風吹起的時候,他平時對家中的惦念之情就一起涌上心頭,真是千言萬語道不盡呀。
《秋思》
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詩的前兩句交代客居之地和時令,是異鄉的物候變化觸發了積郁于心的思親之情。詩中人“欲作家書”來表達這“萬重”心意。古時沒有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寫信是最基本的聯系方式,因此可以說這兩句平鋪直敘之語,道出的也是人所常有之情,并沒有多少奇異之處。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兩句捕捉到一個外在的動作細節,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內戰感情的運動,這樣就使得“意萬重”變得真切地可以看見了。如果僅僅是自己寫好了又添,封好了又拆,倒也平常;不同一般的是捎信的人馬上就要出發了,詩中人還要匆匆忙忙再拆開信封,添上未及或是未盡之言,從而加強了“又開封”的效果,這就不同尋常了。
前人評價說:“文昌此詩可以和”馬上相逢“媲美,所謂”馬上相逢“,是指盛唐詩人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詩人岑參在赴安西的路上遇到由那里返京的一位故友,馬上相逢,自然沒有現成的筆墨紙張供人寫信,于是就捎個口信回去,讓家里人知道行人平安無事,少點牽掛。岑參詩的好處也在于選取 ”傳語報平安“的細節,準確傳達出特殊環境下的人之常情。可以說兩首詩同屬于平中見奇。其藝術魅力在于”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說出“,而一經說出就立即被大家所接受,并使得后人無法抄襲,因而能傳之久遠。
以詩會友,以詞交心,分享中國詩詞知識,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喜歡就點贊關注吧!
寫“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真的是“流氓”詩人嗎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張籍的《節婦吟》,那么張籍的這首詩所表達的又是怎樣的真實情懷呢?詩人的人生經歷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看這首詩,從該詩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所表達的是一個婦人的堅貞,她對愛戀她的那個男人說道:我已經告訴你了,我是有夫之婦,可你還是很任性的要送我這對價值不菲的寶珠。
感謝你對我的厚愛和綿綿的情意,我已經把寶珠系在紅羅短衫上了。但是我們家的境況你了解嗎,我們家高樓是連著皇家的哦,我的丈夫是在皇宮里上班的公務員哦。
我雖然知道你是正人君子一樣的人,但我的心已經給了我的丈夫了,而且發過誓言要生死與共的。
所以你贈我的明珠我不能長留,掛一掛,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我對你的心意從我的淚水里是可以感受到的,但遺憾的是沒有在我還沒有嫁人之前遇到你呀。
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富二代,看上了一個公務員的老婆,想泡人家,于是出手非常闊綽。
結果這個美少婦采用了機智的辦法,沒有當場拒絕,給對方難堪,而是采用了延時降溫和亮家底的方式,加上感情的滋潤疏導,成功化解了這段單相思的護軌之事。
呵呵,難道這是張籍張大詩人的人生經歷(有太多的文人是喜歡把自己的經歷用詩文的形式記錄下來的),非也非也啦。
這只是此詩文字表面的意思啦,實際那是有暗喻的。這就要從詩人寫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去了解了。
張籍字文昌,約766年出生于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進士及第后,在朝為官,是一個忠君愛國,為官清廉的進步文人。
由于安史之亂的影響,當時的皇家政權是比較弱的,藩鎮割據的現象很明顯。張籍的這首詩實質是拒絕當時的一個想割據分裂的節度使李師道的拉攏。
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
中唐以后,藩鎮割據,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因此會有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
從此詩的文字和當時的政治環境來說,張籍是有政治智慧的。既不能歸附又不能無情的拒絕,對著干那是要帶來殺身之禍。
所以張籍就采用了寫這首詩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政治觀點:李節度,你好,你是知道我是有夫(李家王朝)之人啦,怎么還要用高官厚祿來拉攏我呀。
我知道你對我是厚愛的,考慮到你的感受,不好直接拒絕,那就拖延一下,讓你感覺我好像是想加盟你團隊的。
可是我還是要和你說一下哦,我不管怎么說,也還是國家的公務員哦,當時考公務員時我可是發過誓的呀,違背了誓言老天爺那是要懲罰的啦,這可怎么辦辦呢?
所以考慮到結果的嚴重性,我還是把你贈我的東西還你吧,誰叫我們沒有在我還是單身狗的時候相遇呢!
在當時李師道可謂是稱霸一方的藩鎮高官,詩人是不能得罪他的、更不能讓他沒面子難堪,因此寫了這首非常巧妙的有寓意的詩去回拒了他。
從詩文中不難看出,此詩的文字是淺白的,但所表達的含義是很深的,正所謂言在意外,委婉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立場。
詩文中除了表現的是詩人君子坦蕩胸懷的這一因素外,還有就是在詩文藝術上的高超造詣,最終使這首詩成為了千古的名篇。
歷史的結果是,張籍在這次事件中,安全著陸,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這首情詞懇切的詩,據說,在李師道讀到這首詩時,深受感動,最終沒有再勉強張籍,可見文采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呀,有時還真是一個硬通貨。
那么張籍的詩文功力是怎樣煉成的呢,說來倒是有些荒唐了:據說大詩人張籍在還沒有成為大家之前,讀書那是用功非常呀,經過多年的苦讀后,詩文的水平大增。
但在當時的詩壇還是不能夠出類拔萃,因中唐后,律詩成為了詩壇創作的風向標,那么誰又是律詩中的頂尖大家呢。
無疑,非杜甫莫屬啦,于是,張籍就把杜甫的詩作從頭到尾啃了個遍,但收效還是甚微啦。這當如何是好,突然一天,張籍突發奇想,你道他怎么做的。
他的做法是把杜甫的每一首佳作都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上一些蜂蜜,跟吃中藥一樣,七天一個療程,每天一劑,每日三匙,早間服用。
正當“服藥”期間,有一天早上,他的一個好基友來訪,張籍也沒有避諱,就當著這位好基友的面,攪拌起了杜詩紙灰就吃了起來。
他的這位好基友,看著有點丈二和尚啦,忍不住問了張籍。“呵呵,張老弟,你這是搞啥西呀,怎么把老杜的詩燒掉,還拌上蜂蜜吃了呢?”
“嘿嘿,不滿你老弟,這是我多年研究的詩文提高秘籍,那就是,讀詩不如吃詩啦,所謂吃什么長什么呀,你看,吃了老杜的詩,我就可以寫出和他老人家一樣的好詩啦!”張籍的這番話聽的這位好基友是哈哈大笑呀。
我們這位張大詩人的軼事還多著呢,自科舉考試以來,在科舉制度中盛行的“行卷”之風愈演愈烈。
所謂的“行卷”就是在考試之前,考生就要向這次的考官、權貴或者當今的文壇名人先提交文章作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事先得到他們的賞識或者舉薦,這樣你的科考被錄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強了。
有一次科舉考試中,時任水部員外郎的張籍也出任了主考官,當時有個叫朱慶馀的士子來京城應考,他也知道這個潛規則,所以沒能免俗。
于是就決定也走一走這個捷徑,給自己增加錄取的可能性。他就給時任主考官的張籍寫了如下這首詩:
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馀的這首詩和張籍的《節婦吟》一樣都是要看他的深意,此詩的用意不難理解,作者借用古代的風俗,即新娘要在第二天早上拜見公婆的。
用問丈夫自己化妝的合適與否來表達自己文章是否可以及第的探問,吃過杜詩灰的張籍當然心領神會啦。
其實,他們倆以前就相識啦,而且張籍是很欣賞朱慶馀的。但今日角色變了,再加上張籍是一個為官清廉為人正直的人,平日里可以詩文唱和,但為國家選拔人才那可是馬虎不得。
這一點朱慶馀是知道的,但沒辦法,當時的風氣就是如此。但結果如他所料呀。后門的可能是沒有地,有詩為證:
酬朱慶馀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因為朱慶馀是越州人,就用越女來比喻,你朱慶馀是先天素質上乘,再經過后天的刻苦學習,自然是德才兼備。
那些華而不實表面的東西是不值得看重的,你朱慶馀不是這樣的人,你的文章很有價值,我很欣賞,進士及第你是有這個實力的呀。
縱觀張籍的詩文可以看出他的風格,他的詩文大多語言通俗淺近,經常以口語入詩。時常在行文中加以隱意,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
張籍
軒轅
未嫁還珠守本真,
三匙杜紙幾多聞。
菱歌一曲歸正道,
喚醒迷途卷第人。
文:軒轅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名篇《靜夜思》,全詩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也沒有華麗精美的辭藻,只是用近似口語的話娓娓道來,描述了游子的思鄉之情,明白如話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問世千余年來,一直為人所喜愛。
正是因為這首詩明白如話,淺顯易懂,所以人們對其含義和解釋一直也沒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詩鑒賞辭典》中這樣解釋:
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
但后來有人提出疑義,唐代的門是完全封閉的,窗戶也很小,況且還貼有窗戶紙,月光不可能穿過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內也不會有霜的,這在道理上講不通。于是人們對詩中床的含義產生了疑問,“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其中對“床”的解釋有三:【第1句】:坐臥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第2句】:安放器物的架子。類似今天的柜或者櫥;【第3句】:井上的圍欄。今天的床沒有這個含義。
對照床的這三個含義,我們發現第三種解釋與李白詩中的意境比較吻合。并且李白還有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詩歌,其中有這么幾句:“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據學者介紹,此詩中的“床”也是“井上圍欄”的意思。通過以上考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說的臥榻,而是井上的圍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誰的名句
當然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啊,也是天才詩人王勃。如果連這都不知道,也難怪“百萬英雄”那么簡單的問題都答不對。不過趁著這個機會,我也好好講講這首詩。
這句詩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一首送別詩,原詩如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開頭一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就氣勢不凡,以“三秦”、“五津”這樣開闊的境地點明送別的地點和友人去向。盛唐人的送別,總是別開生面,沒有兒女作態,也沒有傷感消極,有的是新氣象和昂揚的格調。
像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像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其他朝代的詩人,所沒有的格局。
而王勃的這首詩,更是意氣豪邁、新穎別致,不落巢窠。“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格局之高,在唐代五言中鮮有其匹。用開朗壯闊的胸懷將纏綿的兒女私情一筆撇開,惜別而不怨別,體現出一種超拔、曠達之氣。
一個國家的精神,最深刻的反應在它的文學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僅是一句好詩那么簡單,也是代表了整個盛唐青年的胸襟和氣度。
彼時的大唐國力蒸蒸日上,人們都有一種昂揚進取的精神,無論是邊疆的將士軍人,還是文壇的騷客才子,都有渴望建功立業、成就大事業的拳拳之心。
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還是岑參的“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等等,都體現了這種精神。
這首詩還好在氣脈的一貫流注,全詩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這也是唐代律詩的高妙之處。后世的宋明清詩,都缺少這種藝術表現力。
對于王勃的這首詩,無論怎樣拔高都是不為過的,或者說,它當得起。這就是一首絕世詩歌,開啟了盛唐、中唐的詩境先河。
王勃就像一顆燦爛燃燒的流星,劃過盛唐的星空。雖然短暫,卻有耀眼的一生。他的年紀輕輕,卻位列“初唐四杰”,躋身于整個大唐帝國文壇的中央,十四歲即席寫就千古名篇《滕王閣序》。24歲的生命歷程,擁有許多活了七八十歲而無法取得的成就。
王勃,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名字。
最后,奉送鄙人對這首詩的白話譯文:
三秦大地拱衛著長安城闕,風煙彌望是你遠去的五津。
與你分別時刻有重重心意,同為漂泊在外的宦臣游子。
四海之內存在你這個知己,無論天涯何處都像在鄰居。
在這分別的岔道路口,請別像矯情兒女一樣淚灑衣巾。
中國歷史上最打動你的名言名句是
【第1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是三國時期蜀國劉備在白帝城臨終時囑咐兒子劉禪所說的,意在教育劉禪不可輕視小事情,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第2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的大意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這首詩作于一八四二年八月,林則徐被充軍去伊犁途經西安,口占留別家人。詩中表明了林則徐在禁煙抗英問題上,不顧個人安危的態度,雖遭革職充軍,有天大的委屈只要有利國家也無悔意。
【第3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離騷》, 《離騷》乃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疾楚懷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這首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之作。 這句話的意思是路悠長而且很遙遠, 要不斷的去尋找真理。 表達了屈原一種思想感情:雖然現實很黑暗、很殘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遙遠,但是“吾 ”(即屈原)也會不惜一切去尋求真理,表現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執著、不屈、矢志不渝的無畏精神和堅定信念。
你認為最有意義的一句話或者名言名句是什么
我送你一句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話:《七分辛苦三分享樂》。
如果你一輩子都在為錢忙、你活得一點意義都沒有。
一、有條件的話、可以去夜總會喝酒看表演。二、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去歌廳唱唱歌。三、有時參加朋友聚會、既開心又有口福。四、上網也是很好玩的。五、單獨行動、異性約會。
魯迅先生的名句你記得多少
魯迅妙語名言
【第1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第6句】: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第7句】: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
【第8句】: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時間就是性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
?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第21句】: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第22句】: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24句】: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著輕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第26句】: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第33句】: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第36句】: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第37句】: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
【第39句】:中國雖發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水。
【第40句】: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第43句】: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為什么一些書法作品摘錄的是別人的名句或古詩
不是一些,是絕大部分。我在今日頭條里所拜讀的現代書法家作品幾乎全都是抄別人的詩詞楹聯,自己創作的詩詞楹聯寫出來的幾乎沒有。有些所謂的現代書法大家的作品抄錄古人的詩詞文章更是錯別字連篇,這只能印證現代書法家的整齊文化水平的低下。書法家這三個字應該是改革開放以來炒得最熱的詞,這個文化圈子也是最亂的,好象會寫兩個毛筆字的一進去都成了書法大家,然后丟掉傳統,上行下效的寫起了圈子里炒得最熱的丑書,仿佛讓群眾欣賞理解不了的才高大上,并以此為榮。其實,這是一種文化亂象。你一點文化底蘊都沒有,只會抄抄寫寫,抄也抄得錯漏百出,何以稱家?充其量就一字匠罷了。我也喜歡寫字,但寫得不好。當有人稱我書法家我會趕忙提醒別亂叫,因為我有自知之明。
醉臥原野思鄉愁,下句是什么呢
謝邀! 獨眠草叢夢故里 醉臥原野思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