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鳥使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苑城史烏程家居[1],忽有鳥集屋上,香色類鴉[2]。史見之,告家人曰:“夫人遣鳥使召我矣。急備后事,某日當死。”至日果卒。殯日,鴉復至,隨槥緩飛[3],由苑之新[4]。及殯,鴉始不見。長山吳木欣目睹之[5]。
翻譯
苑城人史烏程正在家中,忽見一群鳥飛集到屋頂上,顏色和叫聲像是烏鴉。史烏程告訴人家說:“夫人派鳥使來叫我了。趕快準備后事,在某一天我就要死了。”到了那天,史烏程果然去世。出喪的那天,烏鴉群又來了,跟隨著棺材慢慢飛著,從苑城一直跟到新城。葬后,鴉群才不見。這件事是長山吳木欣親眼看見的。
注釋
[1]苑城:在山東舊長山縣城北二十五里,見嘉慶《長山縣志》卷一。一 九五六年長山縣并入鄒平。
[2]香色:猶言聲色。《正字通》:“凡物有聲色,皆日香。”
[3]櫘(huì慧),棺木。
[4]新:指新城,在宛城之北,與苑城接壤。新城,即今桓臺縣。
[5]吳木欣:名長榮,字木欣,別字青立,又號繭齋。長山(個山東省鄒 平縣)人。監生。見嘉慶《長山縣志》。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