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比娨馑?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出處】唐·李白《送友人入蜀》。
【意思翻譯】我們在政治舞臺上的升降沉浮應該說已經決定了,不必再去請問那個在成都賣卜的嚴君平。
【全詩】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賞析】
這是李白的一首抒情詩,其中描寫了蜀道山水。
寫蜀道之艱險是我國古樂府中的傳統題材,宋人郭茂倩所集《樂 府詩集》中收有梁簡文帝的《蜀道難》,其后屢有同題之作。天才的李 白對這個題材也曾寫有《劍閣賦》、《蜀道難》,特別是《蜀道難》是李白 揚名一代之作。比起來,這首詩的描寫蜀道只是一種掠影,自然,掠 影也有掠影的美。
在一首五言律詩中要寫蜀道,當然篇幅是嫌太窄小了,只能以最 具有特征來顯示。起始兩句即言蠶叢路(蠶叢是傳說中古代蜀國開國 的君王名,蠶叢路亦即蜀道)之難,雖未履其地,而已久聞其名,其“難” 自可想象。這兩句僅說蜀道的崎嶇不平,很難行走,卻以先聲令人生 畏。然而這究竟是傳聞。接著而來的是兩句實寫: “山從人面起,云 傍馬頭生?!边@是詩中寫蜀道的高潮。山如峭壁,迎著人面而起,云 傍馬頭,可知馬行云層之中,著墨不多,已把蜀道之陡、險、高、深 寫出。然而蜀地并不都是崎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過了棧道,就會 有春流縈繞的城市,也是令人神往的地方。李白于此無意把蜀道寫得 如虎狼當道,令人感到不可踐履,即便是難行的棧道,也有芳樹籠蔭 其間,和他在《蜀道難》所寫的棧道“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 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 步九折縈巖巒……”,兩處的筆觸是大不相同的。這首詩中是以溫和 的情調來寫蜀道的。最后兩句“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笔莿瘛叭?蜀”的這位友人,不必縈心于宦海浮沉,不必汲汲以求,也就不必去 為了仕途的利鈍去問吉兇休咎了。“君平” 即嚴君平,西漢時的隱士, 曾在成都市上賣卜,對來問卜的人,常以卦的形勢,“因勢導之以善”, 規勸人們向善,很得蜀人的敬愛,后世稱為高士。這兩句不只表面的 意思勸友人不必計較升沉,也暗寓要友人以嚴君平的榜樣來思考的意 思。
全詩情調和平,雖然前六句都是寫蜀道風光,卻沒有因為蜀道的 艱險影響全詩的基調,沒有以濃墨重彩,抉取蜀道的奇、險,只用淡 淡的筆調,用轉述傳聞的口氣加以描述,與《蜀道難》及《劍閣賦》的格 調都不一樣。而且到五、六兩句更轉為頗有溫情的色彩,和最后兩句 的勸解口氣就非常協調、統一了。
山水詩是抒情詩,山水的描繪必須以抒情的基調來決定。律詩的 中間兩聯,描繪景物者居多,但它決不是毫無關聯地嵌進的兩幅景物 畫,它不能與全詩無關或游離。只有密切相關、渾成一體,才能形成 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才能給人以統一的藝術感受。李白這首詩中對 蜀道采取了淡寫的手法,并不違背真實,只是從另一個鳥瞰、掠影的 角度來著墨的,著重寫了蜀道的另一個側面,從影影綽綽中來看蜀道, 雖然失去了逼視時的崢嶸可怖,卻增加了遠望中的蔥蘢飄渺之感。而 這樣的描繪卻非常適合于李白對友人的拳拳勸慰的友愛之情。
山水的美是客觀的自然美,它因為視角的不同可以有多種姿致, 人們可以從各個方面去描繪它,贊賞它。同是蜀道,在詩人李白筆下 所顯現的畫面便各有不同,更無論不同時代和不同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