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洵
蘇洵
【作者小傳】
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三人均被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有《嘉佑集》傳世。
蘇洵年少時對文章、音律之學并不感興趣,他聲稱自己“少不喜學”、“少不知書”。直到景佑二年(1035)他27歲時才開始發憤閉門讀書,這也有了后來被歷代傳送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的佳話,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大盛。嘉佑五年(1038),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后與陳州項城(今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洵的文學成就突出表現在他的散文創作上,尤其是他的幾十篇政論文章,飽含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意識,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
蘇洵的文藝思想和創作實踐在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和散文創作的發展。他反對浮艷堅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蘇洵著作,宋代以來多種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祐集》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