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階怨
作者: 詹锳陶新民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
這是一個月明星稀的秋夜,晶瑩的露珠灑在白色的石階上。夜深露濃,她還久久地站在石階上,以致露水浸濕了羅襪。轉(zhuǎn)身回到屋內(nèi),放下水晶簾,仍然隔簾望著那玲瓏的一輪明月。
她為什么久久不能入睡?她為什么望著那玲瓏的秋月?是羨慕它的團圓,還是怨其殘缺?是憐惜嫦娥的孤棲,還是……?詩人沒有說。此景此境,讀者自己可以去體會、去捉摸,去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玉階怨》是樂府舊題,從古代所存歌辭看,都是專寫“宮怨”的,李白此首也是如此。詩人通過對幽閉深宮里的宮女孤棲難眠的描寫,表達了他對這些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這首詩在寫法上很有特色,雖然樂府標題有“怨”字,但詩中卻全不見“怨”字;而是通過景物和人物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一種“怨”的氛圍。詩人選取了玉階、白露、水晶簾、秋月這些富有光潔特點的景物,構(gòu)成一個清虛潔靜的境界,暗示主人公的高潔華貴,同時也襯托出主人公的幽獨。尤其“秋月”,乃詩中之眼。主人公站在玉階上是望秋月,回到屋內(nèi)依然透過水晶簾望著秋月,正是秋月引起她的沉思、企盼,以致不覺夜久,不覺露重,全無睡意。中秋之月本是人間團圓的象征,如此良夜,只有一輪明月相伴,她怎能不感到孤寂?怎能不望月思遠?又怎能不產(chǎn)生哀怨情緒?所以詩中雖沒著一“怨”字,而怨情畢現(xiàn),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明王世懋《藝圃擷余》說:“絕句之源,出于樂府,貴有風(fēng)人之致。其聲可歌,其趣在有意無意之間,使人莫可捉著。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此首《玉階怨》正可證明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