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國第一部國別史著作——《國語》》賞析
中國第一部國別史著作——《國語》
【點睛之筆】
《國語》是一部先秦時期的歷史文獻匯編,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舊傳春秋時由左丘明著,現一般認為是先秦史家編纂各國史料而成。
【經典解讀】
《國語》是國別體史料的匯編,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前后跨越五百多年。全書共二十一卷,分《周語》、《楚語》、《魯語》、《吳語》、《齊語》、《鄭語》、《晉語》、《越語》八個部分,其中《晉語》最多。全書起自周穆王,止于魯悼公,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的言論為主,因其內容可與《左傳》互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從編寫體例來說,它是一部國別體的以記言為主的史料集,因此被稱作“國語”。
在晉朝以后,許多學者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現在,學界仍然爭論不已,一般都認為左丘明不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現在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匯編而成的。
《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向,突出忠君思想,大力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范,認為“禮”是治國之本。
《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制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厚重的民本思想。《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具有相當重要的史料價值。作為記言文,《國語》上承《尚書》,下啟孔門弟子散文,體現了西周春秋時期說理散文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