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聯合政府
毛澤東1945年4月24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編入《毛澤東選集》第3卷。
報告深刻分析了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國際國內形勢,總結了二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和國民黨兩條不同指導路線斗爭的經驗,指明了當時中國存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激烈搏斗:一個是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光明的前途和命運,一個是以國民黨為代表的黑暗的前途和命運;并為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命運,提出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樣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路線。
報告根據中國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階級狀況,規定并闡述了黨的新民主主義的一般綱領和具體綱領。指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已經破產,企圖建立民族資產階級的舊式民主專政的國家亦無可能;我們的最高理想是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但只有經過新民主主義才能達到社會主義,因此“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即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是我們現階段的一般綱領或基本綱領。而“廢止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從而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民主改革,則是當前的具體綱領。報告具體分析了解放區、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的不同情況,分別提出了黨在各地區的工作方針和任務。
為了實現黨的路線、綱領和完成各項斗爭任務,報告強調加強黨的領導的重要性,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文中系統總結了黨的建設經驗,深刻論述了黨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號召全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實現黨的任務而奮斗。
報告堅持并闡發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許多基本觀點,明確提出一切政黨的政策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是束縛生產力還是解放生產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不同的情況,產生不同的任務;在光明面前要看到困難,在成績面前要看到缺點等光輝思想,并把這些思想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但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和國家學說,而且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