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說說精選50條
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這3種苦一定要讓孩子吃
分離的苦
人生的分離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孩子的成長路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分離,小到與朋友家人分別, 大到寵物死亡,親朋好友離世。這些都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面對分離,叫孩子不要害怕,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珍惜,從而更好成長。
幼兒園,是孩子面臨的第一場重大分離。每逢開學季,幼兒園門口都是異常熱鬧的,孩子哭喊著不愿意去上學,拽著父母的衣服不撒手,父母想離開,就跟父母上演“生離死別”的戲碼。
可是很多孩子就是舍不得孩子,不忍心看到孩子哭得那么凄涼,半天過去了還是沒把孩子送進去,就更加導致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難以適應集體的生活。
你要知道父母的情緒是會影響到孩子的,你要讓孩子承受這種苦,才能讓孩子正確對待分離。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你可以跟他有個正式的告別儀式,跟孩子說“我放學后就會過來接你,媽媽不在的時候,老師會像媽媽一樣關心你照顧你,你有什么想法就告訴老師,如果你還是想媽媽,沒關系,媽媽的圍巾給你,想媽媽的時候就看著圍巾,就像媽媽在你身邊一樣,我相信你會做的很棒!”,且說到做到的話,相信這樣孩子就很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拖沓,這樣才能讓孩子的成長有質的飛躍。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很苦,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正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讓孩子“吃點苦”沒壞處!可是如何吃苦?
孩子教育中有一個東西是萬萬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吃苦教育并不是新鮮的話題,但時代日新月異,教育觀念也在不斷變化,有爭論有質疑代表著進步的可能性。面對自己的孩子,教他們吃苦是勢在必行,但怎么教孩子吃苦,這值得思考。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保護的太好了,不讓他們懂事。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為他人著想體諒父母,就應該從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煉。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要讓孩子懂得吃苦的'重要性,自己就要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也只有這樣,才能有說服力,孩子也會效仿父母的行為去做,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
怎樣正確的給孩子吃苦?
吃苦教育首先從小事做起,自然會磨礪孩子的意志。比如給孩子分配每周一次的洗碗任務,一周一次而不是一周五次,任務并不重,孩子會愿意接納這樣的安排,然后再要求他無論發生什么事情必須堅持。這樣,吃苦教育就滲透到小事當中。又比如,每天跳繩200下。比如,每周必須幫爺爺奶奶打掃一次房間,只是一次并不多并不難,但必須負責與堅持。
教育是細水長流的事情,家長不能心急,這些事看起來很“小”,但一件又一件細小的事情匯聚在一起,堅持與承擔自然就在孩子心中扎根。
教育孩子必須做好自己的事情,家長的嚴格與堅持自然就能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在這點中,家長在執行前,灌輸孩子為自己負責的觀念很重要,其次要有適當的懲罰措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不需要獎勵,沒做好一定要懲罰。
我們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同行者,教育的成功不是培養出一個乖巧聽話的寵物,而是幫助孩子在自主的成長中找到自我,收獲自尊自信,擁有獨立的人格和開闊的人生!
帶孩子或讓孩子隨集體參加公益勞動也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一條途徑。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居民區組織的一些公益勞動,例如,參加春天的植樹,夏天的滅蚊、蠅,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掃雪等;也可以帶孩子照顧附近的孤寡老人、軍烈屬;讓他們為鄰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發報紙、取牛奶、照顧小朋友等。
我們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同行者,教育的成功不是培養出一個乖巧聽話的寵物,而是幫助孩子在自主的成長中找到自我,收獲自尊自信,擁有獨立的人格和開闊的人生!
從今天起,把“愛”藏起來一半,讓孩子也學會愛與給予,懂得責任與擔當!
國外孩子的吃苦教育
在對于孩子的教育中,要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吃苦教育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這個教育將會對孩子的意志教育有著最直接的影響。
關于這個問題,父母們不妨參考下國外父母的做法——
瑞士
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第16句】: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德國
家長從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許分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么,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p>
加拿大
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結各家各戶送報紙??粗⒆优d致勃勃地分發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么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p>
美國
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的適應社會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非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門”、“搞小動作”的。
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青少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后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14歲的詹妮每周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幫媽媽干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讓孩子經歷得太少了?
疼孩子沒錯,但你也得讓孩子吃點苦
世界上沒有不疼孩子的父母,有些父母恨不得幫孩子搞定一切。疼孩子沒錯,但也得讓孩子吃點苦。
大學時,認識一個嬌滴滴的女孩,名叫小C。
小C酷愛撒嬌,軍訓第二天便嗲著聲音對室友說:“麻煩你幫我打一瓶開水吧,我拎不動誒?!?/p>
室友本著助人為樂的精神替她連打三天開水,第四天終于忍不住翻臉。小C委屈得不得了:“哎呀我在家從沒干過這種活,幫我一下怎么了?”
此后的四年里,幫小C套被子裝蚊帳變成了室友們的責任和義務。平日里,這漂亮姑娘的臟衣服扔了滿床,要等積攢到一定數量,她才會不情不愿地送到洗衣房。
畢業后,找工作,更是精彩。這個做不來,那個不想做,去到公司時時處處求吧幫忙,最后,啥工作都做不來。
事實上,小C并非出自豪門的嬌貴千金。只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精心養育。離家上大學前,襪子內褲都是媽媽給洗的。
結果出了家門兩眼一摸黑,整天一副普天之下皆我媽的姿態,沒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具備與人相處共事的社交力。
原本指望富養出一個高貴的淑女,不料卻得到一枚讓人操碎心的巨嬰。
人類的成長之所以有別于動物,那就是生理發育之外還有心理健全。而這個過程,離不開酸甜苦辣的相互調和。因為五味雜陳,才是人生的本來面目。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狠心一點,孩子會有更好的未來。
【第1句】:從日常小事做起
比如,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時候;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時候;當孩子正在完成份內的家務活,小伙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這些都是鍛煉吃苦的場合。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堅持與困難作斗爭。實際上,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最后的咬牙堅持之中。
【第2句】:可以適當增加難度
父母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要過于擔心和保護孩子,不要怕孩子遇到困難。大家不妨給他布置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放手讓他自己去做。
孩子做不到或者失敗以后,父母要給予一定的的鼓勵與認可。當孩子實在有困難時,大家可以提供適當的幫助,找出問題根源,從而完成任務。
【第3句】:一定要持之以恒
人生漫長的`路要靠他們自己走,困難也得靠他們自己解決。總有一天,他們要自己面對這個社會,擔負家庭的責任。
尤其是男孩,對一個未來的男人來說,吃苦耐勞是他的立世之本,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他注定難以面對日益競爭的社會競爭。
【第4句】: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
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煉。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身為父母,你可以替他去吃苦,但無法代他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