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牛賦》文章鑒賞
《柳宗元·牛賦》文章鑒賞
若①知牛乎?牛之為物,魁形②巨首。垂耳抱角③,毛革疏厚,牟④然而鳴,黃鐘⑤滿脰⑥,抵觸隆曦⑦,日耕百畝,往來修直,植乃禾黍⑧。自種自斂,服箱⑨以走,輸入官倉,已不適口⑩。富窮飽饑,功用不有;陷泥蹶塊{11},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皮角見用,肩尻{12}莫保;或穿緘縢{13},或?qū)峽14}俎豆{15},由是觀之,物無逾者。
不如羸驢,服逐駑馬。曲意{16}隨勢,不擇處所。不耕不駕,藿菽{17}自與。騰踏康莊,出入輕舉。喜則齊鼻,怒則奮躑。當(dāng)?shù)篱L鳴,聞?wù)唧@辟{18}。善識門戶,終身不惕。
牛雖有功,于已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注】
①若:你。②魁形:體形魁梧。③抱角:牛頭兩角相對彎曲,形如環(huán)抱。④牟:同“哞”,牛之嗚叫聲。⑤黃鐘:形容牛叫聲。⑥脰(dòu豆):脖子,這里指牛的喉嚨。⑦隆曦(xī稀):烈日。⑧往來修直:往來耕地,翻出的壟溝又長又直。禾黍,泛指農(nóng)作物。⑨服箱:拉車。服,“負(fù)”的假借字。箱,車廂。⑩不適口:即吃不飽。適,到。一作滿足講。{11}蹶(jué決)塊:倒在地上。{12}肩尻(kāo考):指全身骨肉。肩,指前腿部分。尻,屁股。{13}緘縢(jiānténg尖藤):繩索。{14}實(shí):充實(shí),引申為盛。{15}俎(zǔ組)豆:古代祭祀時(shí)盛祭品的器皿。{16}曲意:盡意,挖空心思。{17}藿菽(huòshū獲叔):豆葉和豆子,這里泛指上等飼料。{18}驚辟:嚇得避開了。辟,同“避”。
賦,古代一種文體,多用鋪陳排比之手法狀物、抒情。這篇小賦是柳宗元被貶謫永州期間的作品。永貞革新失敗之后,柳宗元及其同道都備受排擠打擊,有的被貶謫荒,有的甚至被害致死,但他對自己事業(yè)的信念仍然堅(jiān)守不渝。
《牛賦》就是一篇體物言志、托物寄情之作。柳宗元把自己比做牛,把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比做“羸驢”。認(rèn)為像他這樣的人,勤勤懇懇做了許多有利于天下的事,卻得不到好報(bào);而那班趨炎附勢的小人,不勞無功,無益于世,卻因?yàn)樯朴阢@營取巧享受厚祿,通過這一形象對比抨擊了當(dāng)時(shí)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抒發(fā)了自己強(qiáng)烈的不滿情緒。
在這篇抒情小賦中,柳宗元緊緊抓住牛的特征,形神兼?zhèn)涞孛枥L了牛的形象,情深意切地頌揚(yáng)了牛的精神。賦開頭六句“牛之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黃鐘滿脰”勾畫了牛的外觀聲貌,乃至皮角骨肉,成功刻畫出一頭牛任勞任怨的奉獻(xiàn)形象,開篇點(diǎn)題,直沖牛而來。
緊接著就對牛的外形進(jìn)行了描述:體魁頭大,兩耳下垂,兩角合抱,毛疏皮厚,叫時(shí)聲音洪亮,僅用了16個(gè)字就在讀者的心中樹立了牛高大、矯健、憨厚、魁偉的形象。接下來寫牛勤奮耕作,它頭頂烈日,背負(fù)著沉重的犁耙默默無聞地耕耘著土地,然后農(nóng)人種下莊稼。從播種到收獲,都離不開牛的辛勤勞動。收得的糧食,送入官倉,養(yǎng)活百姓,窮的富了,饑者飽了,牛對人類可謂功德無量。然而牛不圖享受,只習(xí)慣于在田地荒野中腳踏泥濘的土塊。寥寥數(shù)語,就把牛勤勤懇懇、默默貢獻(xiàn)的品德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牛“利滿天下”,還表現(xiàn)在它渾身上下都是寶,一切都為人所用。它的皮和角,肩和臀,用途極廣,或作食品,或作繩索,或作器物,或作供品,真乃“由是觀之,物無逾者”。對牛的高貴品質(zhì),給與了極高的評價(jià)。
賦的后一半筆鋒一轉(zhuǎn),羸驢“曲意隨勢”“不耕不駕”,反而坐享其成。尤其第三段落,只有6句,24個(gè)字,卻句句力匹千鈞。“牛雖有功,于己何益”,這一憤激的反語,對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時(shí)強(qiáng)烈地為牛抱打不平。“命有好丑,非若能力。”牛與驢的天壤之別,這是命運(yùn)使然,決不是能力所能改變的。既然如此,就只好“慎勿怨尤,以受多福”了。
一百多字的《牛賦》,把牛“日耕百畝”的獻(xiàn)身精神和“利滿天下”的無量功績刻畫得入木三分;把驢“不耕不駕”的懶散傲慢和“善識門戶”的投機(jī)鉆營揭露得淋漓盡致,寫盡了趨炎附勢的小人飛揚(yáng)跋扈的模樣。牛與驢的對比,相互襯托,使牛的形象顯得更加魁偉,更加高尚,造成強(qiáng)烈的相反相成的效果。
《牛賦》的可貴效果,不僅在于思想蘊(yùn)意的光華,更在于藝術(shù)形象的成功塑造。無論是刻畫牛,還是描述驢,作者都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細(xì)致入微,到了形神畢現(xiàn)的地步,以至于托物言志水到渠成,絲毫沒有牽強(qiáng)附會之感,文筆簡練而含義深遠(yuǎn)。
后人評論
章士釗:“子厚為文,善于持喻,然其妙處,在分寸不溢,一出口即如人意之所欲言,凡吾謂此賦為叔文寫照以此。”